《南昌工程学院报》  

第01版:新闻

我 校 举 行 党 的 十 九 届 五 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

摘要:本报讯11月17日,我校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省委党校黄世贤教授应邀作宣讲报告。校党委书记徐兰宾主持报告会并讲话,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和党员、干部、师生代表出席报告会。黄教

寻乌县来我校交流座谈

推进合作深度发展

摘要:本报讯11月17日,寻乌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永飞一行来我校交流座谈。校党委书记徐兰宾、校长金志农出席座谈会,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以及我校在寻乌县挂职锻炼博士教师参加会议。徐兰宾指出,近年来,学校积极贯彻落实《江西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对口支援

中国水利政研会会长刘学钊一行来我校调研水文化建设

摘要:本报讯11月17日,中国水利政研会会长刘学钊一行到我校调研水文化建设。校党委书记徐兰宾、校长金志农会见刘学钊一行,校党委副书记、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吴泽俊陪同调研,并出席水文化建设座谈会,副校长、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汪荣有主持座谈会

徐兰宾到基层党支部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摘要:本报讯11月30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徐兰宾来到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为结对共建的党委(院长)办公室党支部、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水工教研室党支部讲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徐兰宾紧扣全会精神内涵,密切联系国内外形势和学校实际,以新发展理念为

省委教育工委来我校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 作 验 收 暨 基 层 党 建 工 作 重 点 任 务 调 研

摘要:本报讯11月24日,以江西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周建国为组长的省委教育工委考察调研组一行4人来我校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验收暨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调研。校党委副书记吴泽俊主持汇报会并致辞,党委组织部全体成员、信息工程学院负责人、

我 校 获 批 国 家 级 一 流 本 科 课 程

摘要:本报讯近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校外国语学院杨艳君老师负责的《畅游赣鄱--水文化英文之旅》获批为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该课程将英语与水文化相融合,从自然风貌、风俗文化、水利工程、生态文明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江西省

我 校 团 员 青 年 掀 起 学 习 党 的十 九 届 五 中 全 会 精 神 新 热 潮

摘要:本报讯近日,我校各级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开展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活动,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掀起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新热潮。校团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召开全校团学骨干学习全会精神专题会,运用微信公众号“南昌工程学院水宝宝”、

我校入选全省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

摘要:本报讯近日,省教育厅发布通知,我校顺利获批为江西省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全省共5所高校获批。据悉,“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主要内容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学生社区教

简讯

摘要:● 近日 ,校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校团委、士官学院联合江西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中心共同开展2020年度学生应急救护暨红十字初级救护员培训,1000余人参训。● 11 月 17 日,校纪委书记殷安全带队赴华东交通大学纪委学习交流。● 11 月 18 日,我校在行政楼五楼会议室开展综治工作业务培训,各综治责任单位综治联络员和保卫处相关工作人员参训。●11 月 18 日,校长金志农、副校长汪荣有带领科研处和相关学院负责人赴江西中科智慧水产业研究股份 有 限 公 司 开 展 调研,与公司董事长张武雄交流座谈。● 11 月 21 日,校党委副书记吴泽俊参加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高等 教 育 分 会 理 事 年会,并考察调研水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 11 月 24 日,校长金志农率队拜访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建华,双方就水利科技合作进行了交流座谈。c

第02版:综合

水 润 南 工
共 话 成 长

摘要:编者按:很多人会问到底什么是成长?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在《辞海》当中是这样解释的:长大,长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成长就是改变,改变的方式有很多。有人不断受挫反而越挫越勇,有人一击就倒愈加颓废,有人在失败与成功间寻找平衡。成长亦是不变,坚持心中

践行体育育人使命打造铸魂育人阵地

摘要:为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近日,我校第七届大学生体育文化节暨“校园乐跑”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采用点面结合方式:点上,通过“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展现了学校在推进“一院一品”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建设成果。面上,依托“校园乐跑”项目的发布,推动校园慢跑、健步走打卡等形式的推广。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重视体育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学校体育工作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协调联动的发展新思路。并在体育教学、群众体育、运动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高校体育立德树人新形式“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既是党对新时代如何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所提出的明确方向,也是走入新时代的高校体育如何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遵循。近年来,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工作与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与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与新时代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通过推行《南昌工程学院体育教育教学提升计划(2019-2022)》,将传统的单一体育课程分为体育俱乐部制选项课、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课、保健课、通识选修课等四种形式。同时,还将课外锻炼、群体竞赛等纳入教学环节与考核环节。从而,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立体式”育人。通过在体育课程中增加“耐力练习不少于30%、素质锻炼项目占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少于30%”等身体素质练习要求,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的提升。经过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探索,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已由2016年的69.14%,提高到2019年的88.89%。针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学校还积极进行体育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和数字化运动校园建设。三年来,共完成《大学体育》《大众健美操》《大学篮球》三门在线课程建设,其中《大学体育》被认定为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成为江西省内高校跨校选课课程。与此同时,针对疫情下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完成了8门课程的61个运动技术教学微视频制作,制作完成二维码在体育教学部“运动南工”公众号和各运动场所发布,为学生课外学习和自主锻炼提供技术指导。大力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创新校园全民健身活动新载体“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全面的健康离不开全民共同参与的健身。因此,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仅在于体育教学的加强,还在于建立惠及全体教师与学生的全民健身体系。学校通过将阳光体育运动会、大学生体育文化节、学院特色体育活动和师生体育社团活动相结合,不仅浓厚了校园体育的文化氛围,还调动了学生、教工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每年开展全年性的阳光体育运动会和大学生体育文化节,共设置了6项大型的全校性体育竞赛、6-8项小型多样体育竞赛。以校大学生体育协会为龙头的体育社团每年开展专项体育活动和技能培训。从而做到校园月月有竞赛,周周有活动。2020年,学校引入了“步道乐跑”APP工具软件,通过在校园范围内采用定向跑步打卡的模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时间随时、随地开展户外跑步健身运动,进一步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另外,学校还成立了足、篮、气排、乒、羽、桥牌六个教工体育协会,每年开展教工体育竞赛 3 项(一般是气排球、羽毛球和校运会),积极组织参加全省教职工和高新区职工体育竞赛,2019 年高新区第五届职工运动会中,气排球获得第一名,网球男子双打获得第二名,羽毛球团体获得第三名,羽毛球女子单打获得第二名,2019年江西省大中小学教职工气排球比赛第一名。积极探索“一校多品”开拓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新局面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学校体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发展新局面。不仅对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还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2012年以来,学校体育教学部通过充分发挥各学院、学生社团的作用,搭建了学院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平台,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各学院进行传播和推广,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逐渐探索出民族传统体育“一校多品”的新局面。一些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项目。例如,外国语学院形成了“竹竿舞”特色项目、人文与艺术学院形成了太极扇特色项目、信息工程学院形成了太极拳特色项目、工商管理学院形成了太极柔力球特色项目以及多学院开展舞龙项目等。截止到2018年底,学校共有8个学院开展了民族传统特色体育项目活动,每年参与活动的学生累积达近万人。与此同时,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逐渐被大众媒体所关注。中国青年网江西频道、江西青年网、南昌日报、江西卫视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活动开展情况。通过充分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传播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学院特色体育文化。通过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逐渐培养了一支支具有能独立开展特色项目活动的学生骨干队伍,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了项目的受众主体。通过加强院系、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地拓展了项目开展空间。通过交流,共同提高了参与项目的技能水平。通过加大活动开展的宣传力度,丰富了项目文化的内涵,扩大了项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各学院在培育自身项目的同时,还不断加强学院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支持。有的学院还组织了学生参加其他学院的项目学习,参加其他学院的比赛和活动展示,这些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项目活动更深入地开展,还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更广泛地开展。全面加强运动队建设构建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夯实学校体育工作大众基础的同时,学校还通过大力加强运动队建设,重点打造了 3 支在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运动队。进而探索出了一套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新体系。2016-2019年间,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稳步提升:共获得全国大学生体育比赛前八名29项(其中前三名8项),获得全省大学生体育比赛前四名94项(其中第一名 25 项),多个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承办了省级以上体育比赛16项(其中全国高校比赛1项),多次被组委会授予“特别贡献奖”和“最佳赛区奖”;2010 年被省教育厅评为“阳光体育先进单位”,2018 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高校竞技体育“贡献奖”称号;校篮球、桥牌、游泳、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队也在全省大学生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校男子篮球队多次获得江西省大学生篮球比赛甲组冠军,并4次代表江西高校参加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阳光组)全国总决赛,最高获得第四名;校桥牌队在2018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女子团体第二名、全国桥牌青年团体赛第四名;校排球队2018年获得江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高校部男子排球比赛冠军;校游泳队在江西省第 14 和 15 届运动会获得金牌 9 枚、银牌17枚、铜牌14枚。

第03版:大学生活

我 校 在 2020 年 江 西 省 大 学 生 电 子专 题 设 计 竞 赛 中 喜 获 佳 绩

摘要:本报讯近日,“杰创杯”2020年江西省大学生电子专题设计竞赛落下帷幕,我校信息工程学院邹国玉等同学的作品荣获本科组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的好成绩。据悉,本次竞赛由江西省教育厅主办,赛事组委会统一命题并提供元器件材料,要求选手们在

我 校 组 织 开 展“ 挑 战 杯 ”大 学 生 课 外学 术 科 技 作 品 竞 赛 分 享 交 流 活 动

摘要:本报讯11月19日下午,由校团委主办,青创团工委承办的“水之涵·团团下午茶|百川讲堂第696期一起扒开‘大挑’的秘密”分享交流活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二楼举行。活动特邀东华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指导老师、校团委副书记任强作为嘉宾与青年学子共

让青春的音符萦绕在水韵南工

摘要:“舞台已经搭好,帷幕已经拉开,序曲已经唱响,让我们在音乐会的舞台上,尽情挥洒青春,展现自我。”10月13日晚,“水之韵”双周音乐会启动仪式暨首场演出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全

将专业知识运用于比赛的实际操作之中

摘要:国庆期间,经济贸易学院国贸专业创新创业交流群内巫雪芬老师发出通知:第六届OCALE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开始,2019级国贸专业共有32名学生报名参与。学院筛选出18名同学共计六支队伍代表学校参与这次跨境电商比赛。历经一个月的准备时间

我校学子在第六届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喜获佳绩

摘要:本报讯近日,2020年第六届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顺利结束,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师生获得团队三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的好成绩。校党委副书记吴泽俊在赛事前后向参赛师生及时送上关心和鼓励。本次比赛是由中国劳动关系学会指导

我校举行第六届大学生消防趣味运动会

摘要:本报讯11月19至21日,我校第六届大学生消防趣味运动会在田径场举行,共15支队伍450名大学生代表参加比赛。本届运动会主题为“固安全堡垒,锻抗疫体魄”,设置了“干粉灭火跑步接力”“消防水带灭火接力”“穿越火点接力”“疏散紧急救援”“消防器

第04版:文艺副刊

江 西 省 博 物 馆 游 记

摘要:涛涛不绝的赣江水,浩浩汤汤的鄱阳湖,奇险峻秀的匡庐。坐落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无愧于钟灵毓秀。前不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在江西省博物馆体验了大学中的第一堂实践课,才深刻认识到“区区彼江西,其产多贤才。”初入江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浩大的画卷,

南昌的冬

摘要:水之源付家俊摄印象中的冬天应该是肃杀的,寒冷的风像刀子一样,刮走温暖也刮走已经在秋季枯黄的树叶。南昌的冬不一样,南昌的树叶依旧带着夏天时的颜色,一如阳光明媚时那般的色彩明亮。冬雨打在草木树叶上,却给草木一层鲜艳的滤镜。冬雨没有让草木低头,却

忆阿公

摘要:多年以后,面对光影浮沉的大城市,我常会想起阿公带我去见识麦子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车马很慢,日子很简单,阿公还未老去。凤凰村里散落着几十户人家。傍晚青暮色的烟雾会在灶房的屋顶上浅浅地晕开,篱笆旁趴着的大黄狗会撑着腰懒懒地吠几声。阿公会从烟

紫 禁 城 :丹 宸 永 固

摘要:付钰婷摄人常说: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观天上紫微星宿定点而建的紫禁城,自1420年修建完成,迄今600年的岁月风雨,依然在帝都的中轴线上伫立,虽不是当年明月,却仍是旧时红墙黄瓦。“一眨眼,北方有光出现,连着天,能动容山水间。虽遥远,仿佛一直在我身边,肩并肩,前行不知疲倦……”这首在2019年播出的大型文化历史类综艺《上新了·故宫》的片尾曲《牵星术》的歌词,是我早在2016年喜欢上紫禁城至今四年来的真实心理写照。儿时对于紫禁城的记忆,只剩下老师指着地图上那只昂首屹立东方的雄鸡,指着那颗红色的五角星,告诉我们:这里是首都,它叫北京。这里有明清两代的都城,名叫紫禁城。上了高中,各类媒体新兴,对于紫禁城的平面拍摄、短视频拍摄、文创产品如雨后春笋,紫禁城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地理课上,老师使用谷歌公司推出的一款VR模拟软件,带我们“云游”了一番紫禁城。虽未能到现场,在数字化模拟中,我早已被它深深吸引。今年暑期,我做暑假工赚到经费,适逢紫禁城建成600年,畅游紫禁城便提上了日程。“亲爱的旅客您好,列车前方到达站——北京西站,请您做好下车准备……”轻柔的列车到站提示音响起,南昌到北京,一场历时12小时、从日落到日出、一千四百公里的奔赴,紫禁城,今朝终得见。在酒店放完行李,乘坐地铁至天安门西站,我就开始一路狂奔,跑过长安街、中山公园、西华门,来不及细细欣赏沿路景色,去见紫禁城,能跑就不用走的。从西华门到午门,有一段很长的银杏大道,金黄的银杏叶铺了一地。虽值深秋,仍有不少青年穿着紧身短衣短裤,戴着耳机在晨跑。这条路很安静,左边是古老的城墙,上面伫立着角楼,右边则是清澈的池塘。往前跑,渐渐地,人声开始变得越来越大,我猜,午门已经不远了。一个转角过后,我看到高大巍峨的午门,竟痴痴地呆住了——我想这第一次相见的第一眼,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午门的东西雁翅楼上,人声鼎沸,因为这里正在展出紫禁城600年特展。快速在午门过了闸机,我进入了这座威威皇城。穿过朱红色的宫门,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矗立在开阔的视野中。我不善描绘壮阔之景象,中轴线上三大殿的大气之势,我用笨笔描绘不出千万分之一二。上东西雁翅楼看“宫城一体、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个单元的600年特展;在钟表馆、珍宝馆感叹古人高超的手工技艺;在文华殿看苏子千古风流……最让我难忘的,是在延禧宫赏那颗百年银杏赠予的满园秋色。属于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在清末经一场大火烧的剩下断壁残垣,黑黢黢的西式洋楼建筑的钢铁支架好似在讲述它的故事,下方的地基建造,曾是水下赏鱼台。银杏黄了,整个延禧宫都置身在这样的颜色之中,树下游人如织。我想这曾是这般美景秋色逼人:妃子怀中抱着御猫,品一口清茶,用小食逗弄锦鲤,看银杏叶随秋风纷飞——好个秋!在珍宝馆,我有幸看见了乾隆帝与其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的朝服像,即便不在一张画中,意气风发的乾隆帝目光坚毅,富察皇后笑意浅浅,两人同坐,岁月静好。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东边的展厅,写着一个巨大的“囍”字,这里是帝后大喜之日的寝宫。如意称红盖头,共剪红烛西窗下,许一世浮华,有人辜负,有人一等就是一生。日薄西山,城内响起即将闭馆的提示音,我知道自己该走了。从上午九点半入馆,一直游览到下午四点半,七个小时,对我而言很幸福、很充实。随着零星游人走出神武门,笑笑安慰自己虽要告别,但也做了那天最后一批离开紫禁城的游客。“故宫博物院”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题写在神武门的宽广匾额,河水被落日余晖映照得波光粼粼——好个人间盛景!身边的朋友即兴感慨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即使当时并不值“黄昏”,一时间,一幅月下流光照两人的情景便浮现在眼前。“这宫殿,背靠繁星点点,弹指间,盛景恍如昨天,只为能穿越时光和你相见,诉心愿再流传几万年……”世人都爱称它故宫,我却更愿意称它紫禁城,“故”字含逝去之意,我却从未觉得它有逝去。那年那月那人,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但是他们的名字,载入了史册,留给后人无尽的憧憬与想象。600 年春有繁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叶。我的一生于紫禁城而言只是沧海一粟,幸甚至哉,在第六百年的深秋相逢,一眼万年,正如苏子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作者系2019级编辑出版学专业1班学生)

我 的 写 作 之 路

摘要:去年此时,我的写作之路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投往报刊、杂志的稿子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屡屡被退,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丧失了书面表达的能力。前前后后好几位编辑私聊我,语重心长地提建议,我才真真切切地意识——浮躁如同雨后春笋,在我心里疯长。沉不下心,沉不住气,敲打出来的文字经不起时间打磨。于是,我下定决心:用一段时间沉淀自己,以便在写作中,邂逅一个更加清晰的未来。读写不分家,阅读给予写作充足的养分,我开始重拾一边看书一边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一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求助于字典,以便丰富词汇量,争取在自己动笔时有更多的词汇可供选择。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邂逅一处风景,我都会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所思所想,写一篇读后感、观后感、旅后感。书是别人写的、电影是别人拍的、美景在别处,但书评、影评、游记是自己吸收过后外化的收成。煮一锅香喷喷的火锅需要各种各样美味的食材,写作亦如此,写一篇让读者印象深刻的文章往往要言之有物,这就需要多积累素材。于是,我把平时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刷 QQ 空间、朋友圈动态、微博时也不忘收集一番。我知道自己还须沉下心来,一颗不浮躁的心好比一根线,将如同一颗颗珍珠的素材串成项链。这段时间,我定期写作成篇,完篇后也不急着投出,先放置数日,就当是练笔,过后再把它拿出来修改一番。这期间,我一步步克服了拖延的坏习惯。如今我再看到约稿信息时,会先问自己能不能写,如果能,我就把编辑备注改成“周几交稿”,再把自己预设的截止日期写于便利贴,贴在电脑醒目的位置,这样一打开见到它,就会立即打开文档马不停蹄地码字。为了提高效率,写稿期间,我还会把手机丢到看不见的角落,断掉电脑的无线网络。我也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规律的作息让我头脑更冷静、清醒,从而为我打造更多自己心满意足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跨年期间,一大群文友的年终总结刷屏,我围观了下,用四字即可总结,可谓是“收获颇丰”,比对自己,四舍五入之后似乎“颗粒无收”,当时我打开便签写了八个字:新的一年,我要回来。落笔后,我还不忘将其拍照设置成手机锁屏照片。从小到大,我的许多兴趣爱好止步于“三分钟热度”,但阅读和写作始终贯穿于我的成长之路。我喜欢表达,写作给足了我空间畅所欲言,不仅于此,先前我碰到糟心事,都会逢人就四处诉苦,但现在我会把它们攒起来,以便有朝一日写进稿子,这样既消化掉了坏情绪,发表了还能拿稿费,一举两得,多好。我敲下的每一个字足以构筑成一篇完整的稿子时,心里都有一种成就感,而当它们变成铅字刊发后,我得到了双倍的满足感。我试着心平气和地同自己的功利心相处,不再一味追求发表数量;我也不再强行堆砌华丽辞藻,而更希望输出的一字一句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然流淌。大一时,我就对校报一见钟情,卯足了劲想在上面发表文章,这一桩少年心事早已了却。于我而言,写作是一条光明大道,曾为路痴的我试着不再轻易迷路,而是在跌跌撞撞之中逐渐找准前进的方向。几年前,我在这里出发;此时此刻,我正在这里重新出发。(作者系2015级翻译专业校友)

南昌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833次访问,全刊已有3008250次访问